从“中介头子”到“开发商新贵”的疯狂实验。 文 | 东三环关之琳 来源 | 地产大白话 前言 当南京的贝壳经纪人举着手机控诉“同行发假房源割韭菜”时,上海奉贤新城的工地上,贝好家的吊塔正将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到封顶楼体。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魔幻现实剧,暴露出贝壳集团在房地产寒冬中逆势扩张的野心——左手攥着全国48万经纪人的流量入口,右手挥舞着数据算法的“魔法棒”。 这家曾以“中介服务”起家的巨头,正试图用C2M模式重构中国房地产的开发逻辑。 01 地产大白话 贝好家:贝壳的“房地产特斯拉”实验 2023年7月,贝壳启动“一体三翼”战略,将经纪业务比作特斯拉的充电网络,家装、租赁、开发三大新业务则如同Model S、Cybertruck和Powerwall,共同构建居住服务生态。 其中最激进的当属贝好家——这个成立仅两年的品牌,已在杭州、西安、成都等9城落地14个项目,更在2024年最后一天豪掷7亿拿下上海奉贤新城地块,上演了一出“中介下场造房子”的年度大戏。 C2M模式:用算法“算计”房子 贝好家的核心武器是C2M(Customer to Manufacturer)模式,简单说就是“先算需求再盖房”。通过贝壳平台积累的二手房交易数据、经纪人带看记录、客户线上浏览行为等“四维数据”,AI算法能精准预测目标客群的产品偏好。 例如在北京长安华曦府项目中,贝好家通过分析门头沟区域5年内的成交数据,结合经纪人触达的1万份问卷,得出“78㎡两居占30%、96㎡三居占40%”的户型配比方案,最终开盘时客户实际选择与预测偏差不足2%,创下“三开三罄”的北京楼市神话。 “1+2”业务矩阵:开发商的“智能外脑” 贝好家自诩“不是开发商”,而是提供“产品解决方案+资金服务+营销赋能”的“住宅开发服务平台”。其“1+2”模式中: “1”是产品大脑:从拿地前的市场研判,到户型设计、社区规划,贝好家用数据包办; “2”是资金弹药:既可同股同权参与投资,也能提供债权融资; 营销火箭:依托贝壳全国4.8万家门店和48万经纪人,实现“开盘即清盘”。 这种模式让传统房企又爱又怕——爱的是能借贝壳的数据降低风险,怕的是自己的“核心能力”被平台化解构。 正如某TOP10房企高管私下吐槽:“和贝好家合作,就像把设计院和营销部外包给了竞争对手。” 02 地产大白话 野蛮生长:贝壳的“特斯拉式”扩张 贝好家的扩张速度堪比特斯拉建超级工厂:2024年7月西安拿地、9月成都拿地、12月上海拿地,2025年更是联手招商蛇口、中海地产等巨头,在北京通州、昌平连落两子。 这种“高举高打”的策略背后,是贝壳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打击: 1. 精准去库存:用数据消灭“烂尾楼” 传统开发商靠“经验+赌性”拿地,常因需求错配导致库存积压。贝好家则通过“预售制反向定制”——在拿地前就通过线上平台“共筑好家”收集客户意向,甚至让购房者参与户型投票。 例如杭州沐兰台项目,在拿地前就收到2000组高意向客户登记,最终单月劲销183套,成为杭州“最难摇号盘”之一。 2. 供应链革命:从“闭门造车”到“联合研发” 贝好家的模式与山姆会员店异曲同工——后者根据会员数据开发独家商品,前者则联合开发商打造“定制化住宅”。 在北京长安华曦府项目中,贝好家与电建地产采用“同股同权”模式,共享风险与收益,这种“利益捆绑”让双方在产品定位上高度一致,最终实现“算法方案”与“传统方案”偏差率不足2%。 3. 资金杠杆:用轻资产玩转重行业 尽管贝好家亲自拿地,但其核心仍是“轻资产运营”。例如上海奉贤项目,贝好家仅出资30%,其余资金通过“预售资金监管+供应链融资”解决,真正实现“用别人的钱盖房,赚自己的数据钱”。 03 地产大白话 野蛮背后的隐忧:经纪人的“叛乱”与模式的“天花板” 当贝好家在上海工地浇筑混凝土时,南京的贝壳经纪人却在为“假房源”维权——某品牌主经纪人曝光,当地同行在小红书、抖音发布低价房源引流,实际成交价高出30%,导致客户投诉要求退差价。这场“内部叛乱”暴露出贝壳扩张的三大风险: 1. 流量垄断的“原罪”:从服务者到规则破坏者 贝壳凭借“楼盘字典”和ACN合作网络,掌控着全国80%的二手房交易数据。但当平台开始亲自下场开发,经纪人从“服务者”变成“竞争对手的导流工具”,利益冲突不可避免。南京维权事件中,经纪人控诉的“假房源”本质是流量争夺——贝好家需要客户数据优化算法,而传统经纪人需要真实成交赚取佣金,两者目标南辕北辙。 2. C2M模式的“数据幻觉”:算法能算准人性吗? 尽管贝好家在多个项目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,但房地产的特殊性在于——客户需求会随政策、经济周期剧烈波动。 例如2024年北京长安华曦府热销,部分得益于门头沟区域无其他竞品且政策条件宽松,地块自身质素良好;若政策收紧,算法预测的“刚需”可能瞬间变成“伪需求”。 更关键的是,算法能算出户型配比,却算不出业主对“学区”“地铁”的执念——这些非标准化需求,仍是贝好家模式的盲区。 3. 轻资产幻觉:拿地容易赚钱难 尽管贝好家强调“轻资产”,但房地产开发本质是重资本游戏。以上海奉贤项目为例,7亿地价仅是开始,后续建设、营销成本可能翻倍。若项目去化不及预期,即使有算法加持,贝好家仍可能陷入“高周转”陷阱。 更严峻的是,当贝壳的竞争对手(如万科、保利)开始模仿C2M模式,贝壳的数据优势将被稀释,届时“算法开发商”的护城河还剩多深? 04 地产大白话 贝壳的终局:成为房地产界的“安卓系统”? 贝壳的野心显然不止于“开发商”。徐万刚曾坦言:“贝好家的终极目标,是成为住宅开发领域的‘安卓系统’——开发商可以用我们的算法做产品定位,代建方可以用我们的数据优化施工,甚至政府可以用我们的模型做城市规划。” 这种设想并非天方夜谭。参考安卓系统的成功路径: 开放生态:谷歌通过开源系统吸引硬件厂商,贝壳则用数据服务绑定开发商; 网络效应:安卓设备越多,应用生态越丰富;贝壳的楼盘数据越多,算法越精准; 盈利模式:安卓靠广告和应用分成,贝壳则可通过“数据服务费+营销佣金+供应链金融”赚钱。 但挑战同样巨大:安卓无需对硬件质量负责,而贝壳必须为房子漏水、学区变更等“非标准化问题”兜底。 更关键的是,房地产是典型的“地域性生意”,贝好家的算法能否适应三四线城市的“关系型市场”,仍是未知数。 05 地产大白话 结语:当贝壳开始“算计”房子 从“中介头子”到“开发商新贵”,贝壳的转型像一场疯狂的实验——它用算法解构了房地产的“黑箱”,却也让自己陷入“既当裁判又当选手”的争议。 南京经纪人的维权、上海工地的吊塔、北京售楼处的排队人群,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魔幻注脚。 或许正如徐万刚所说:“房地产的下半场,不是比谁盖得快,而是比谁算得准。” 但算法能算出户型配比,却算不出人性的复杂;能预测价格走势,却预测不了政策的突变。 贝壳的野心能否撑起万亿市值,取决于它能否在“数据理性”与“人性温度”之间找到平衡——毕竟,房子不仅是钢筋水泥,更是无数人的人生。 |